四百年致美斋 造出中国首瓶白酱油款待尼克松

    【信息时间: 2012-12-07】 【我要打印】 【关闭】

    四百年致美斋 造出中国首瓶白酱油款待尼克松

     

    广州有段古

      “食在广州”誉满天下,粤菜之所以驰名海内外,除精心选料和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与别有风味的调味品紧密相关。广州老字号致美斋酱园建于明,盛于清,发展壮大于新中国,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在致美斋的历史上,曾承担过一件绝密任务,就是1972年为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特制“白酱油”。

      始创于明代 

      老店在商业繁华地城隍庙对面

      致美斋酱园创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在广州当年最繁华的商业重地——城隍庙附近诞生,就是现今中山四路和文德路交界的地方。自此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致美斋一直在此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包括六必居、冠生园和九如斋在内的中国“四大酱园”的杰出代表。

      致美斋酱园创始人生于书香之家,看到广州城隍庙前商业兴旺,车水马龙,需要大量酱料作为佐餐配料之用,于是在当时的府学东街(现文德北路)与惠爱东大街(中山四路)交界处开设了一间酱料铺,起了一雅名——致美斋。关于致美斋的铺面,民间多有传说:本来城隍庙前、路口之拐弯处,按生意人的传统观念叫做“既有邪气,又居生杀地”,古为生意人之大忌。但老板却认为凡事皆在人为,要变“邪气”为旺丁旺财的“煞气”,变“生杀地”为广招顾客的“龙口地”。他以此宗旨,主持设计了保留至后来的“刀型砧板地”铺面,取其意“实斩”(实赚)。

      致美斋铺址地居闹市,兼之老板经营头脑灵活,生意也渐趋兴旺。至清嘉庆(1812年),致美斋酱园在广州已小有名气。

      店前设石磨

      麻油麻酱现做现卖活广告

      老广州都知道,致美斋酱园是未到其门,先嗅其香。早在嘉庆年间,老板把当年京城皇府宴席常用的芝麻酱引进广州,并且别出心裁地把大石磨放在店铺门口当眼处,每天雇专人在现场磨麻酱,成为一个最大的活广告。

      一对石磨在门口缓缓转动,浓郁的麻酱香飘散在城隍庙的空气中,引来无数市民驻足观看和购买,生意因此越做越大,成为当时广东省城最著名的酱园。

      除了酱油的醇香,猪脚姜的醋香、凉果的甜香,也令行者驻步,路人垂涎。致美斋著名的“添丁甜醋”,是南粤产妇的必需品,三乡四邑人家,凡有孕妇,也多向致美斋购买,以备一时之需。 

      承接绝密任务

      为尼克松造白酱油

      新中国成立后,致美斋的生产不断扩大。30年多年,致美斋更完成了一项令百年老店倍感荣耀的特殊任务。19722月的一天下午,致美斋冯禧瑞师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有紧急任务。上级领导神秘地交代:必须在48小时内研制生产出100斤白色酱油作为“特需”,立即空运上京。至于具体用途,不作说明,不许探问。冯师傅与同时接受任务的麦丽生师傅隐隐感到,此次事关重大,决不可等闲视之。 

      白酱油,亦即无色酱油,这是西餐中常用的一种佐料,但在当时的我国仍未有生产。接任务时,冯禧瑞是广州仅有的两个调味工艺师之一,而麦丽生则是酱油类七级技工,在国内调味品行业他们已是“行尊”级人物。

      选中一缸特级生抽,冯麦两师傅即投入紧张的试产中。从傍晚6时起,以他俩作为骨干的“特别小组”便被特别隔离起来,在静悄悄的车间一角“秘密”干起来。冯麦两师傅知道48小时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定要完成中央交予的任务。

      他们先是用烧杯取生抽做小样,用活性炭办法吸附颜色。每一道工序都显得小心翼翼,其实他们都是“第一次”。几小时后,滤色,色退,样成,总算得到一瓶清纯如水的白酱油。

      这时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为尽快拿出成果,他们立即进入“批量”生产。由于生产的数量少,厂里所有大型设备均派不上用场。如原用蒸汽蒸煮程序,现只能靠人工间接加蒸汽蒸煮;原用管道泵原液加工,现只能用人力担……

      事关大局, 不容有失。对消毒灭菌程序,他们提起了十二分精神,以往只消毒一次,如今却消毒三次。至第二天早上10时许,仅在接受任务后16个小时后,约100斤高质量的无色酱油终于在致美斋生产出来了,随即用酱油瓶装好送上飞机急运北京。

      到底是什么“秘密任务”?不久,致美斋又两次接到生产白酱油的任务,才敢肯定首次生产的白酱油已“过关”。

    后来,从多种渠道得知,白酱油是在尼克松访华临别时,为宴请我国领导人而举行的盛大答谢宴会上用。那次宴会菜单上,有一道菜(据说是以火鸡为主要原料)需要白色的酱油做佐料,如果从美国本土运来北京,时间不允许,于是商业部便把这项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在调味行业一直领先的广州致美斋食品厂。他们的努力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白酱油的历史,一时传为佳话。

    来源:《广州日报》20101127W3

     

     

    广东省食品学会 2003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7778号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访问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