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健康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近年来,益生菌益生元产业保持着持续的高增长态势,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达360亿美元。益生菌益生元的研究也成为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深度互融的前沿与热点。

健康有“益”—第五届益生菌益生元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继2014年以来,广东省食品学会携手信息时报社,连续4年主办健康有“益”—益生菌益生元国际高峰论坛。论坛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智库,结合信息时报的媒体推广优势,集结了国内外研究益生菌益生元的权威专家学者和企业同仁,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工作。2018年6月10日,第五届健康有“益”—益生菌益生元国际高峰论坛如约而至,省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媒体、消费者代表等200余人,齐聚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共享研究成果,共助产业进步。

健康有“益”—第五届益生菌益生元国际高峰论坛现场嘉宾和观众
上午9时,广东省食品学会秘书长阮征宣布论坛正式开幕,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汴生,信息时报社社委、社长助理余永坚分别致论坛开幕辞。

广东省食品学会李汴生致开幕辞

信息时报社余永坚致开幕辞
上午的学术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理教授主持。论坛上,益生菌权威专家多维度探讨了益生菌、益生元的应用研究,深层次剖析益生菌、益生元产业的发展趋势。

李理教授主持学术论坛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新生儿科专家陈运彬主任医师作了题为“益生菌在婴幼儿的研究和应用”的学术报告。陈医师指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是最早在婴幼儿肠道建立的有益菌群,有益的细菌能够定植于肠上皮细胞,抵御致病菌对上皮细胞的附着和入侵。实验证明,通过提高双歧杆菌的比例来调节肠道菌群,能效缓解腹泻、便秘、绞肠痛或肠应激反应等症状,生命早期健康的肠道菌群建立,有利于改善婴幼儿肠道健康,促进婴幼儿免疫发育,有效缓解乳糖不耐受症。

陈运彬主任医师
随后,原广州市奶协会长、乳业专家王丁棉作了题为“益生菌乳饮品低糖化未来趋势”的学术报告。王会长表示,由于益生菌具有对糖亲和,嗜甜的特性,目前市面上有相当部分的益生菌乳饮品含糖量偏高,而高糖的摄入对消费者健康不利。因此,他提出:未来,低糖化将是乳饮品发展的新趋势。

王丁棉会长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吴希阳作了题为“益生元食品的现在和将来”的学术报告。吴教授从全球益生元市场规模和益生元的应用领域等方面阐述了益生元食品的发展现状。谈及益生元食品发展的未来,基于2016年国家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吴教授指出:应对益生元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结构、生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深刻理解,以现代精准营养的规律和要求为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或个体的菌群、代谢和营养特征及需求,以独立或协同作用的方式,实现益生元在微生态健康产品、生物医学研发、医疗服务上的精准化定制和科学配方。

吴希阳教授
下午的学术会议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院长王琴教授主持。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夏枫耿;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山三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林智明分别作了题为“益生菌产品产业化应用及存在问题”、“风湿免疫病的肠道菌群研究”的学术报告。

王琴院长主持学术论坛
谈及益生菌产品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夏所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益生菌产品片面追求活菌数、产品功效不清晰不准确,医药领域的肠道微生态制剂受制于药品的高门槛,国内各研究单位自保藏的益生菌菌株缺乏统一编号等。因此,企业和研究单位、学科和研究学者之间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术上的交叉互融,发挥创新驱动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将益生菌的研究“落地开花”。

夏枫耿所长
目前,对于常用的药物治疗风湿性疾病方法具有副作用多,且需终身服药的弊端,因此明确风湿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林医师指出,目前一系列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风湿性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肠道菌群对缓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有一定作用。此外,他还表示:肠道菌群的研究具有开阔的前景,可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粪菌移植、微生物制剂等多种渠道。

林智明副主任医师
论坛期间,演讲嘉宾和现场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将论坛气氛推至高潮。健康有“益”益生菌益生元高峰论坛已成为中国益生菌领域的品牌活动之一,是中国益生菌领域科学家和企业界的年度盛会。与您相约,明年再见!

现场观众与专家教授互动

专家耐心解答观众疑问

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