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信息时间: 2019-10-09】 【我要打印】 【关闭】

           民以食为天,食品对于老百姓而言重要度不言而喻。对整体国家而言,食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根基,建立可信实用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的技术手段之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这实际要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该记录两个层面的信息,第一是跟食品供应链相关的信息,包括食品的生产(种养殖)、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产业链上供应链主体信息,第二是跟食品质量有关信息的信息,包括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组成成分等符合人体食用安全标准的食品质量信息。食品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数据如下图所示:


           由于食品种类杂,数量多,对每个食品的标识是实现食品安全追溯的基础。由于食品安全追溯的环节多、数据量大,因此只有在食品的标识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都成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食品全周期的信息追溯,涉及到具体的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异构数据收集、数据清洗、云计算、区块链、数据分析与挖掘、智能计算等。同时为了更好地采集食品质量相关的信息,对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也非常高,譬如农药残留的把关就需要快速检测技术,如快速定位检测农药残留、物理有害物质、物流链中存在的食品保质等的检测和预警技术。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主要面临食品安全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可信查询等核心问题:(1)数据采集主要是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全产业链中,由传感器、信息平台、监控系统等产生的各种异构数据。(2)数据存储主要是面向食品安全及其追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异构数据以及去中心化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存储安全、可靠和高效。(3)数据可信查询主要是面向食品安全的查询许可授权管理、查询可靠性和效率型保障、数据分析和共享系统等。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各个主体配合及相关制度的建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相关规定研究制定了《关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若干规定》。规定实际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做出了部署,要求食品企业客观、有效、真实地记录和保存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按照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部署,我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对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做出了很多探索。农垦系统在2003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2007年之后才逐步推广到多个地区。此外,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维护的国家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国家商务部维护的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平台,以及农业部维护的农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几个全国范围内的有影响力的追溯系统。

           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报告统计,近10年来,全国食品安全总体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保持稳中向好,但是建设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跨组织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高效、准确、可信的食品追溯体系。


           撰稿人:华南农业大学数字与信息学院梁早清 博士/讲师   毛宜军  博士/讲师​​​

    广东省食品学会 2003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7778号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访问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