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食品企业赢了国际巨头

    【信息时间: 2012-09-05】 【我要打印】 【关闭】

           美国337调查瞄准中国,截至去年共有88起针对中国的调查案例

      就在中国企业为应对反倾销疲于奔命的时候,另一种比反倾销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美国“337调查”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产品出口的新障碍,它甚至可以将整个行业的上下游产品全部排除在美国市场以外。但动辄几百万美元的诉讼费用,使得很多企业无奈放弃维权退出国际市场。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有76种产品遭受调查,但胜诉的仅有1宗。在这种情况下,近日,广东食品新锐应诉英国三氯蔗糖生产巨头被判胜诉,就被视为难得的胜利。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黄永智一再鼓励广东企业要敢于打这样的“洋官司”。

      中国三氯制糖拿到国际“通行证”

      事情要追溯到2007年4月6日,世界顶级食品配料生产巨头———英国泰莱公司及其美国的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提出申请,指控中国主要生产和出口三氯蔗糖的企业,包括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和广东广业清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了其在美国的5项专利,请求启动337调查程序,目的在于制造贸易壁垒,垄断市场。
      当初从合作伙伴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所长王三永甚至不知道什么是“337调查”。了解清楚后他倒吸了一口冷气,337调查申请门槛低,但制裁措施严格,是国外企业阻止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律途径。如果ITC判定企业违反了“337条款”,将签发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该批产品的进口。这将使中国整个三氯蔗糖产业的全部相关产品失去美国市场,紧接着在欧洲、南美甚至东南亚的市场也将不保。
      但令大多数应诉企业都望而却步的是,由于调查内容通常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和专业技术,通常每一个案件的律师费用都高达200万-700万美元。如这一次食品所和清怡公司虽然与省外其他三氯蔗糖生产企业分摊了诉讼费用,但花费还是高达200多万美元。幸好得到母公司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食品所和清怡公司才得以积极应诉。
      2008年9月23日,ITC作出了初裁:泰莱公司败诉,当天其股价应声下跌12%。泰莱公司不服提出上诉,直到本月7日,ITC作出终裁:食品所和清怡公司全面胜诉。
      拿到了国际“通行证”,王三永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三氯蔗糖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成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据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和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国内出口企业受337调查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继日本、韩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遭受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截至去年底共有88起调查,其中16起针对的是广东企业。但由于诉讼过程十分漫长、诉讼难度异常巨大、诉讼费用非常昂贵,我国胜诉案例比例不到10%。
      相对于反倾销,广东很多企业对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措施却不甚了解。对此,广东省公平贸易局局长陈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337调查”中,主动应诉是企业维护自身市场和权益的惟一办法,企业首先要敢于站出来,在抗辩的策略上也要有慎重的选择。接下来,政府也将针对“337调查”提供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全力支持广东企业打这样的“洋官司”。 (本报记者 许悦)

                何谓“337调查”?

    ■相关链接
      “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反倾销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低价行为,“337调查”则瞄准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调查案一般在18个月内可完成,通过一次立案就可以将所有涉嫌侵权企业列为被告,在国外企业尚未形成出口规模前就进行封杀。 (许悦)

    引自: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9年4月14日A18版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9-04/14/content_473549.htm


    原作者: 许悦
    来 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东省食品学会 2003 ©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7778号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访问旧版